摘要
为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江苏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这是江苏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和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工程。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面向全省所有本科高校,以“专项”加“综合”为框架,对高水平大学加大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同时实行基于绩效的动态调整,努力提升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水平和整体实力。
●从建设内容看,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框架为“专项+综合”,可简要概括为“4+1 +1”:“4”就是专项,即江苏已经实施的“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等“四大专项”。两个“1”就是综合。第一个“1”指的是为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第二个“1”指的是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项目。
●从建设机制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对象涵括了省内所有本科高校,实行基于绩效的动态调整。
●从政府层面看,要强化统筹、精准施策。首先是加大投入力度,坚持“面向所有、力度不减”原则,继续滚动支持所有本科高校实施“四大专项”,另外,建立综合奖补支持机制。
●从高校自身看,要主动担当、加强建设。首先要切实担当主体责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政府是主导,高校是主体。其次是着力提升建设成效:一是着力打造高水平团队;二是着力培养高水平人才;三是着力产出高水平成果;四是提供高水平服务。
文/洪流
作者简介/西江苏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17年第11期33-35
关键词/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路径
(全文共约4700字)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好服务“两聚一高”新战略,江苏实施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
一、背景与意义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2016年3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启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2016年6月,省政府出台了《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17年4月,省政府召开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全面部署高水平大学具体建设工作,并出台了《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综合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实施“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一)从国家发展战略看,凡是经济强国,无一不是高等教育强国
历史发展充分说明,大学是引领、促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一流大学,更是高端人才、前沿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发源地。近代以来,世界进入科学和技术爆炸式的裂变时期,高等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在美国西海岸聚集了波音、微软、苹果等一批名声赫赫的高科技企业。毫不夸张地说,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支持这些企业取得骄人业绩的就是区域内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全球范围内依托高等教育带动国家富强、引领世界潮流的发展路径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经超越了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范畴,上升为国家与区域重要的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成功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双一流”建设,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旨在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一批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强力支撑和引领。
(二)从创新型省份建设看,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江苏推进“两聚一高”的迫切需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江苏发展的核心战略。高水平大学所创造的知识价值和科技成果,在创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凸显。江苏是一个人口大省,自然资源不具优势,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就在于人才、科技和教育,这是江苏最宝贵、最可依赖、最可持续的资源。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在精准把握这一省情的基础上,作出了“两聚一高”的战略部署,并将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进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适应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两聚一高”最有效、最强大的支撑力量之一。
在2016年7月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提出,能不能经过10年、20年、30年的努力,建成几所国际知名的大学,体现江苏高度,形成江苏标志,作出江苏示范。他在2017年8月2日全省高校暑期领导干部学习培训会议上强调,江苏未来的竞争,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是江苏最可宝贵的资源。他的讲话强调了国际知名大学对建设科技强省的重要支撑作用,强调了人才在江苏未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寄予的厚望与期待。
(三)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看,江苏应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中保持“江苏方阵”的领先优势
一方面,江苏有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不应缺位。另一方面,作为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高教强省的省份,江苏一直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度重视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在全国率先推进优势学科建设。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启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也日益明显。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江苏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加大高水平大学建设力度,建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形成江苏高等教育新品牌、新优势。
二、内容与机制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既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视为“双一流”建设在江苏的推进版。在建设的内容和机制上,既对接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又契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提出了江苏理念,彰显了江苏特色。
(一)从建设内容看,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框架为“专项+综合”,可简要概括为“4+1 +1”
“4”就是专项,即江苏已经实施的“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等“四大专项”。自2010年以来,省级财政对“四大专项”累计安排资金111亿元。 “四大专项”虽然定位不同、各有侧重,但都旨在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明确,将持续实施“四大专项”,财政投入力度不减、滚动支持,预计每年安排资金17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累计将达85亿元。
两个“1”就是综合。第一个“1”指的是为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按照国家要求给予资金支持,助推高校提升综合竞争力,向高水平和世界一流迈进。在国家42所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中,江苏入选2所。137所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中,江苏入选15所。省政府已作了专门研究,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正在研究拟订对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配套支持政策。
第二个“1”指的是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项目。根据《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为助推一批高校在全国争先进位,提升江苏高等教育整体实力,自2017年起,省财政统筹教育经费加大投入,对综合办学水平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依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重点支持,每年支持每校1亿元左右;对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办学水平接近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依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培育支持。
(二)从建设机制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对象涵括了省内所有本科高校,实行基于绩效的动态调整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既要扶强扶优,突出重点,但也并不是少数“富豪”的俱乐部。全省所有本科高校都是参与者,没有局外人。每所高校都要确定标杆,对照标准,实现赶超。根据建设方案,所有本科高校都可以通过竞争立项进入“四大专项”;具备一定实力和条件的高校都可以积极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可以申报进入全国百强高校并得到支持与资助。
为鼓励公平竞争,高水平大学建设建立了基于绩效的动态调整机制,破除身份固化,打破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对专项建设高校,实行年度报告和周期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继续支持;对综合建设高校,每年组织专家评审,对高校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下一年度是否继续支持以及支持强度。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强调的,“双一流”是一个重点建设项目,更是一个改革项目。只有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和动力,才能有效推动建设高校聚焦任务、内涵发展、争创一流。另一方面,建立高校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分类支持的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办学。
三、政策与举措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要求高、任务重、影响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同时更需要高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一)从政府层面看,要强化统筹、精准施策
首先是加大投入力度。根据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及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综合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省级财政将服务于高水平大学建设需求。一方面,坚持“面向所有、力度不减”原则,继续滚动支持所有本科高校实施“四大专项”,确保今后几年年度专项经费总额保持在17亿元左右。另一方面,建立综合奖补支持机制,省财政设立奖补资金,用于支持综合办学水平进入或接近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国内国际知名度,2017年省财政已安排资金,经费总额不低于7亿元。具体支持对象分为重点支持高校和培育支持高校,推动重点支持高校进一步彰显综合优势,促进培育支持高校进一步彰显特色优势。
其次是加大改革力度。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不能仅狭义地理解为加大经费支持,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真正解决江苏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将主动“转”,转观念、转职能、转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为高校“松绑”。对进入高水平大学建设范围的高校给予更多的政策空间,在学科专业设置、人事管理制度、经费资产使用管理、科研体制机制、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出境参加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先行试点,并逐步在其他高校推广。另一方面,鼓励高校要大胆“试”,依法自主办学,用足用好政策,在深化人才培养、人事制度、科研体制、薪酬待遇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勇于打破高校自身内部政策壁垒和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从高校自身看,要主动担当、加强建设
首先要切实担当主体责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政府是主导,高校是主体。一是要落实责任。各高校要深刻认识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高水平大学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责任来抓,保证建设项目实施取得最大的人才效益、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加强谋划。各高校要加强研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力争达到“跳一跳,够得着”,要研究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工作方案,细化和落实具体建设措施,集中优质资源,着力推进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和重要指标的团队攻关、重点突破。三是形成合力。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更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构建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形成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强大合力。
其次是着力提升建设成效。一是着力打造高水平团队。高层次领军人才始终是一流大学的最重要支撑。高校要胸怀全局、放眼世界,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揽人才,加快集聚能够引领重大科学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遵循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成长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完善中青年学术骨干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着力培养高水平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真”。要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着力产出高水平成果。一流大学总是能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改革发展重点,为解决重大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作出独特的贡献。要推动基础研究探索与服务经济社会重大需求有机结合,聚焦重大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在国内外学术前沿取得更多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要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应用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形成实实在在、能够落地的研究成果。四是提供高水平服务。一流大学要做“四个服务”的先锋。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打造若干所在大学排行榜上名次靠前的大学,而应该有更高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文化。高校要更加重视新型智库建设,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要更加重视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和科技成果转化,让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与高校的供给无缝对接,更好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推进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五是推动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既注重先进科学技术、高端人才队伍的交流合作,也注重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水平的提升;既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又以国际视野、世界胸怀来观察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前沿;既注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引进,也向世界各国推出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内涵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